光阴似箭,忆往昔峥嵘岁月,姜家拳一代宗师孙书秀先生已于2000年农历2月悄然逝去,享年80岁,至今已16个春秋。
1988年春漯河市体育广场,一群群,一团团在场里的武友们浑身湿淋地,而精神十足,不知疲倦,场内的孙师傅一会儿到迎面三不过的训练处纠正姿势,一会儿又到顺手牵羊的练点调理势法,全场热闹非凡.一复一曰,年复一年,鸡鸣而起,夜半而休。整天师傅恋着徒弟,而徒围着师傅.你练姜一世,他练绝户掍,你学一趟枪,我练基本功,师傅要求严,徒弟学艺精。
郑州、新乡丶开封、平顶山等他的徒弟们来到漯河孙书秀师傅家里总是笑迎八方客,传授拳技更是精心/吃住在家从不说烦。一幕幕,一桩桩徒记心间。
技击中师傅言道:只有武艺高超的人才胆大,如果平日技术练不纯熟,一遇到对阵.就会心慌意乱,手脚失措,不由自主。师傅还道:把势灵活。习拳有一定的姿势,为基础才能变化。无论是正面、斜对,或是侧面,无论是高站、移动,还是低伏,都如有墙有门户一般,这样才能退可以守,进可以攻,而为势。练拳每个动作都有一定的姿势,二人对抗实用时而沒有固定的姿势,但不能失掉基本的姿势,则为把势。对抗方法有虚有实。有虚晃,有真实的进攻。有时用法好象是真实的进攻,而实际上是惊扰对方。而妙在使用时人的灵活掌握。
姜家拳在民间有,但特别罕见。就是因为传统冂规所限。"保守,"在武术传承中有积极的意义。每当与朋友们谈起古老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时,大家都会感慨一点,那就是老一辈人的保守主义,在新人成为老辈时却也把这种保守发扬了下去,保守起来-点招势丶套路也不亚于老一辈人。“会了徒弟,饿死师傅”’这些古话,然后就出现了各种在传承上的规矩。“法不传六耳,”“传男不传女、传儿不传女、不拜师不頁传”等等.这也是姜家拳在民间稀少的缘故。而恩师并非如此。胸怀大志的孙书秀师傅特别是晚年间,全力放开传统的门规戒律.大力传授姜家拳。
把自已祖传的姜家拳分别传授于每个不同程度丶不同地域的徒弟们。我层听到师傅说过:你的每个师兄都获有一套或几套不同的拳招技艺和套路,以后你们可以互相联系,相互学习和交换,精诚团结,共同传承发展姜家拳。
我是孙师收徒已关门后又收进来徒弟,学到的知识甚少。然而与恩师有着无话不谈,有着与别人感受不到的情怀。恩师逝世已十六年了,他的身影,他的慈祥面孔,他的语重心肠的声音时时缠绕和回荡着。已深深地感受到,有一种风范、有一种精神在鼓励着我,同时也觉得有种责仼在肩,为恩师,为姜家拳的整理、传承、发展进一份微薄之力,让恩师含笑于九泉。
漯河姜家拳研究会 版权所有 2022-2027 豫ICP备16005478号
技术支持:友点软件